埃及吸引中国家电企业扎堆落户
本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曲翔宇
日前,《环球时报》记者应邀参与一家中国家电企业在埃及成立合资公司的活动,并了解到该合资公司在埃及乃至非洲已定下长期规划和目标。随后,记者又走访多个知名在埃家电中企得知,上述企业只是中国家电加速“埃及制造”的一个缩影。
形势倒逼本地化
近日康佳举行与埃及伙伴成立合资公司KONKO的揭牌仪式。该集团海外销售中心总经理周赤对《环球时报》记者透露,合资公司三年内会在埃及以及非洲、中东地区实现彩电年销量60万台以上,未来将根据经营及市场发展情况扩大工厂产能,形成电视、白色家电、小家电为主的多元化产品布局。
中国家电企业加速进入埃及,离不开当地这些年发生的变化。为进一步扩大就业、吸引投资,埃及政府于2014年起力推“埃及制造”,最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大幅提升工业制成品整套进口关税,同时对在本地组装、制造的产品实施政策优惠。家电行业首当其冲,洗衣机、冰箱、彩电、空调等家电产品的整套进口关税被大幅提升至60%左右。但相关国外厂商选择只进口部分核心设备,全面聘用属地员工,将本地化率大幅提升至40%及以上,关税百分比可降至个位数,甚至趋向零。
美的集团埃及MIRACO合资公司运营总监安坤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的与美国空调供应商开利公司约10年前就开始在埃及市场展开合作,一直以产品本地化、人才本地化和制造本地化为主轴在开展工作。尤其近几年埃及政局趋向稳定、力推“埃及制造”后,合资公司加大上述本地化力度。
“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迫使我们必须在本地化道路上迈开步伐。”康佳海外销售中心副总经理、非洲营销部总经理刘亮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国际一线品牌三星、LG早在十年前就已利用埃及与周边地区的互免关税安排及地缘优势,将其打造成出口欧洲、阿拉伯国家、中南非洲等地的基地,西欧发达国家市面上很多三星彩电都是“埃及制造”。
内销转口兼具优势
尽管中国家电企业加速“埃及制造”最初为形势所迫,但其实仅就埃及市场而言,潜力就相当可观。“据官方统计,埃及人口今年底将突破1亿,如此庞大的人口在中东北非乃至世界范围都是少有的。”刘亮武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根据他们及其合作伙伴的市场监测数据,目前20%的埃及家庭没有电视,56%的家庭亟待汰换显像管电视,这都构成市场刚需。此外,埃及经济秩序逐步恢复,社会生活日渐正常,为这一刚需利好的兑现创造大环境。同时,埃及为提升发展水平而实施的大规模基建项目,为缓解开罗人口压力而展开的新行政首都建设,也都需要大量家电。
一家知名家电中企的北非区域销售负责人李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埃及便宜的劳动力成本、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也都是有利因素。2016年埃及实行浮动汇率以来, 埃镑大幅贬值,即便近期币值有所上扬,埃及普通劳工的平均工资仍维持在每月150 美元上下,较摩洛哥等区内其他国家有不小的优势。同时,埃及从建国初期开始就大力推进工业化,且近年不遗余力吸引外资,具备区内最为完备的工业基础。尤其是2014年中埃正式开启“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以来,埃及逐步具备电控板、超薄显示屏等部件的本地化生产能力,为在当地合资设厂创造良好条件。
“埃及的地缘位置与外贸政策,非常适合发展转口贸易。”安坤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道,埃及扼守苏伊士运河咽喉,亚历山大、塞得港等设有免税区的自由港濒临地中海,与欧洲、海湾等热门市场交通方便。同时,埃及与欧盟、土耳其、阿拉伯国家均缔结有免关税协定,享受美国的最惠国待遇,今年签署的《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将为取消埃及与其他非洲国家间的关税扫除障碍。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经济提档升级的大背景下,埃及可成为中国家电企业调整全球化布局的立足点。
关税返还不等于免税
尽管埃及市场具备上述优势,但潜在的投资风险也需要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
“就拿转口贸易免关税来说,它在埃及意味着‘关税全额返还,而非‘不用缴关税,返还周期就是个风险点。”李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所有有条件享受关税优惠政策的企业需要先按规定足额上缴关税,然后就是出口后“漫长的等待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埃及政府近些年财政状况较为紧张,对关税减免部分的返还比例时有变化。税收返还的不确定性,造成转口贸易企业在财务报表、成本控制等环节需要未雨绸缪。
此外,李先生还提到两个较为常见的风险点。一是本地化生产率计算方式不统一、不精确,导致政策优惠力度减弱。根据埃及法规,当一家企业的本地化生产率开始超过40%,可进一步享受不同的税收、外国人工作签等优惠政策。而评判本地化生产率的主要标准,是散件多大程度为“埃及制造”。但埃及相关部门对散件拆分的方式并没有明确统一标准,经常出现某部件前一年被视为零件,今年突变为整件,或同一部件用在不同成品时,被区别对待。二是企业在投资建厂前,往往以5年为周期,计算摊销、折旧,而当地政策对本地化比例的要求时有变化,导致企业在工厂设计、人机配备等环节计划赶不上变化。
另外,市场竞争风险也不容小觑。刘亮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虽然中国家电产品已经在技术层面与日韩竞品站在同一起跑线,但后者进入埃及市场较早,品牌知名度更高,实现赶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何况在晶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科学等最上游产业,日韩依旧优势明显。
“面对挑战,我们的选择只有更大程度本地化经营,最大限度贴近当地客户需求。”上述受访人士均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们公司在埃及的分公司或代表机构均聘请埃籍总经理。其中两名埃籍总经理对《环球时报》记者透露,三星、LG等企业更倾向于用韩国人担任当地分支的中高层,对属地员工信任度不够,这对深度本地化构成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