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当前驱动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的重要引擎。二者更紧密的协同配合,对于更好地进行逆周期调节具有重要意义。日前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第七次会议提出,要把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下一阶段,需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最大化政策合力。
要让政策组合发挥出合力,首先需要确保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各自的方向正确。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重在保持流动性与实体经济需求的适配。同时,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用好结构性工具,并用改革办法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落实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引导融资成本降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后一公里”还在于金融机构。因此,日前召开的金融机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各项工作,报价行要健全报价机制,确保报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各金融机构要抓紧推动LPR运用,尽快实现新发放贷款主要参考LPR定价,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推动贷款实际利率进一步下降。由此可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释放更大效力,需把握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做好对金融机构、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支持,鼓励银行利用创新型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促使其优化信贷结构,将更多金融资源用于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制造业、服务业发展。
作为财政政策,积极加力是目前应有的内涵。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稳中有变,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更需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减税降费、补短板调结构。结合最近的宏观杠杆率看,财政政策也有条件、有空间进一步加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19年二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微弱攀升,金融杠杆率持续回落。相比一季度的大幅攀升5.1个百分点,二季度的宏观杠杆率仅上涨了0.7个百分点,从248.8%升至249.5%。这表明,目前我国宏观杠杆率已趋于稳定,这给财政政策留出了发力空间。财政政策可以把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基建补短板、提高减税降费执行力度作为着力点,继续沿着补短板、调结构的路径发力。这既能保证财政政策对稳增长维持足够力度,也能有的放矢,不使国企、地方政府等部门的杠杆率大幅攀升。
打好政策“组合拳”,最大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合力,一方面,货币政策要把握好总量与结构的平衡,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总量与滴灌薄弱环节的信贷结构,能为财政政策创造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在金融政策配合财政政策的具体路径上,此次会议指出,金融部门要继续做好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相关工作。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保持足够积极,也有利于货币政策显效。财政政策的微观传导更为直接和畅通,在调结构方面更具优势。此次会议提出,要充分挖掘投资需求潜力,探索建立投资项目激励机制,高度重视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传统产业改造、社会服务等领域和新增长极地区的发展。可见,财政政策需在基建补短板、支持关键领域和重点地区等调结构工作上发挥更大效力,与货币政策一道,让政策协同融合的力量作用于实体经济,共促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时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