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以行业和公司两个维度来聚焦真成长的创新药企业,从行业角度来看就要臻选优质赛道,公司角度则要看基本面和业绩的兑现,公司的估值水平要结合成长性来判断。
不论从赛道、管线研发和未来成长性等多个维度来看,持续领跑的科技创新型国际化医药企业远大医药(00512)所蕴含的巨大潜力绝对不容错过。8月10日,远大医药公布了其2021年中期业绩,在创新研发驱动之下,公司开始逐渐释放的业绩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业绩稳步增长,在研管线多点开花
从中报出发,今年上半年,远大医药录得收益约港币45.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0.3%。相应期间内,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溢利总约港币12.0亿元,同比大幅上涨约67.4%。倘若撇除对Telix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同比增长26.3%,其盈利水平一直维持在快速增长的状态。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上半年内,受益于远大医药盈利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该公司深入践行创新及壁垒药发展战略,并持续推动创新高壁垒与高毛利产品的销售,期内毛利率录得约63.3%。
从收入结构上来看,目前,医药及器械板块为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主要产品覆盖呼吸及五官科药物、心脑血管急救药物及医疗器械等。2021上半年内,该板块收入约2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7.8%。生物及营养产品主要包括牛磺酸、氨基酸类、生物农药、生物饲料添加剂及甾体激素产品等,上半年收入约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34.7%。精品原料药及其他产品期内收入为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24.9%。
值得关注的是,在远大医药现有业务持续稳定增长之际,公司同步进行创新产品研发和布局,2021上半年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在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上市注册等工作,并与多家公司合作以取得不同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等权利及用于加强进一步合作,合计投入超过港币15.3亿元。
在为科技创新砸下“重金”高效投入的背景下,远大医药自然亦取得了不菲成绩——公司前瞻性地在心脑血管精准介入诊疗、抗肿瘤以及抗病毒抗感染三大科技创新领域进行布局,形成了“两弹一星”的创新战略,同时构建了四大研发平台和五大研究中心的国际化研发格局。
深耕四大领域,科技创新力拓成长边界
2021上半年内,远大医药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同时稳步推进传统优势领域的发展,并在创新管线研发推进上迎来了数个里程碑式突破。从疾病领域来看,公司在重点治疗领域战略布局,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精准介入诊疗、抗病毒抗感染、呼吸及五官科四大重点治疗领域的产品管线布局。
创新业务方面,在肿瘤领域,远大医药将传统放疗与现代技术结合,布局开发SIR-Spheres钇[90Y]树脂微球和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adionuclide-drug conjugate,RDC)药物。SIR-Spheres钇[90Y]树脂微球属于选择性内放射疗法,通过介入治疗的方式,利用肝动脉双重供血的结构,使得微球自动积累到肿瘤部位,实现最佳肿瘤覆盖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副作用。
从落地进程来看,远大医药已于去年11月26日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了SIR-Spheres钇[90Y]树脂微球的中国上市申请,有望在今年内获批上市。凭借其显著疗效和安全性,该产品一旦获批上市,将为远大医药打开更多的增长空间。
除了SIR-Spheres钇[90Y]树脂微球,在肿瘤领域,远大医药还重点布局了Telix的6款RDC产品。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作为近几年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主要利用这种药物的偶联技术,通过偶联剂将分子探针与放射性核素进行偶联,从而靶向肿瘤细胞。这也是放射性核素首次达到分子水平,有助于实现诊疗一体化。
目前远大医药拥有Telix 6款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产品覆盖前列腺癌、肾透明细胞癌以及胶质母细胞瘤三个适应症的诊断及治疗。其中,用于诊断前列腺癌的TLX591-CDx已经在美国递交了NDA申请并获得受理,并于今年四月被澳大利亚药物管理局纳入优先评估程序。治疗肾透明细胞癌的TLX250-CDx获得美国FDA的突破性疗法的认定,同时该产品在上个月完成了其拓展适应症膀胱癌在澳大利亚的I期临床研究首例患者给药,该拓展适应症也属于远大医药授权范围内。而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产品TLX101在美国获得了孤儿药资质认定,TLX591也在澳大利亚获批开展III期临床研究。目前这6款产品在中国的落地工作也在顺利推进中。
另一方面,远大医药进行差异化布局,除了开发肿瘤药物以外,公司在肿瘤药物平台的研发也有重大突破,如免疫治疗方面,公司开发DNA药物治疗、mRNA肿瘤疫苗等,以期解决难治性肿瘤问题,充分提高药物可及性和覆盖面。
心脑血管精准介入诊疗方面,远大医药在今年上半年更是投入了高达1.12亿美元,进一步深化了该领域的布局,目前已实现在该领域围绕血管介入、神经介入、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以及心衰五个战略市场的全方位布局。目前公司在心脑血管精准介入诊疗领域共有9款产品,其中血管介入方向已有2款在中国获批上市,其他6款研发产品预计将在2025年前后陆续获批上市。
综合来看,远大医药重点围绕精准介入诊疗、放射性核素药物、免疫治疗等技术方向通过“自研+引进”的方式进行产品布局,构筑创新技术,也体现了远大医药对疾病诊疗的临床需求和市场需求的独特理解。
除此以外,即使是在为公司提供稳定现金流的地方,如呼吸科、五官科和心脑血管等传统细分领域,远大医药亦从未停下创新脚步,不断巩固自身的领先优势。
在抗病毒抗感染领域,公司围绕重大未被满足临床需求的全球首创药物进行布局。公司也布局了多款first-in-class的药物。据了解,在产品管线方面,目前已经储备三款全球创新药物,分别是两款全新作用机制的用于治疗脓毒症、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等重症的全球创新药物STC3141和APAD,以及一款用于治疗副流感的全球创新药物。其中STC3141研发进展迅速,目前已分别在澳大利亚、比利时和中国开展了针对脓毒症、ARDS及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并在今年3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在ARDS患者中开展Ib期临床研究,临床试验开展在即。另外一款治疗脓毒症的药物APAD则可以与STC3141以拮抗机体过度免疫反应来治疗脓毒症的作用形成互补,可在脓毒症等重症的治疗方面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除了管线研发和商业化有序推进,远大医药对外投资合作动作也在逐渐提速。年初至今,远大医药陆续宣布了6项外延式并购与合作,再度向外界再次展示了其加快高端化、差异化创新的速度。
以HeartLight X3激光消融平台为例,远大医药通过与美国CardioFocus公司达成合作与产品独家授权协议,引进了CardioFocus用于治疗心房颤动的创新医疗器械HeartLight X3激光消融平台。
HeartLight X3作为全球唯一一款通过激光可实现环形消融治疗房颤的产品,已经于2020年5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HeartLightX3兼顾传统射频导管消融的可调节能量点对点精准消融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冷冻消融的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的特点,对操作者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HeartLight X3预计于2025年在中国获批上市。
其后,远大医药又接连宣布了两起与心脑血管相关高端器械的交易——与美国FastWave签署一系列投资及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开发治疗动脉钙化的创新血管内震波钙化处理系统,且FastWave也将成为远大医药海外高端创新医疗器械重要研发平台。以及与美国CoRISMA达成股权及产品战略合作,引进治疗心力衰竭的创新医疗器械CoRISMA系列产品,在国际化创新出海的领域持续深耕。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CoRISMA公司是由耶鲁大学Bonde人工心脏实验室所孵化的一家创新性医疗器械公司,专注于为严重心衰患者开发全球创新的医疗设备,耶鲁大学持有其部分股权。CoRISMA联合创始人Pramod Bonde博士是耶鲁纽黑文医院心脏外科医生,是心力衰竭治疗领域领先的研究人员。此次交易,不仅完善了远大医药心衰领域的产品管线,即实现了公司在心脑血管精准介入诊疗五个战略市场的全方位布局,同时也为远大医药与耶鲁大学等国际顶尖院校的深度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筑底,市场价值亟待重估
前述可知,远大医药不断致力于各类重大疾病领域,发现、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创新性药物与器械,满足全球患者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然而,远大医药的投资价值不仅体现在丰富并稳步推进的创新研发管线上,还将体现在公司产研+投资合作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优势。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远大医药持续对研发体系进行大规模投入,这在业内并不是秘密。今年上半年,公司再度在研发上投入15.3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的约9.8亿港元(9亿人民币)增长了近56%。
此外,远大医药的国际研发中心已落户武汉光谷,海外四大研发平台分别在 RDC、DNA、mRNA 和糖组学等方向进行创新产品开发,公司及联营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已达610 人,其中硕士及博士高学历人才403名,占比近70%。截至目前,公司创新管线丰富,累积在研项目115个,创新项目41个,分布于临床前到新药上市申请的不同阶段,管线布局合理,产品后续储备充足,形成了良好的梯队效应。
整体来看,远大医药的国际化领先全球研发平台已初具雏形,未来将持续通过自主研发、专利授权及并购等方式在四大治疗领域落地创新产品,构建创新技术壁垒。
与此同时,公司亦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开展核心产品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全面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倘若该公司旗下核心产品能够实施全球注册策略,将持续推动公司参与国际化竞争,实现全球商业化目标和管线产品临床及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作为成长迅速的国际创新药企业,远大医药多年来一直坚持自研与引进双轮驱动,致力于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机会。但在资本市场上,远大医药却一直面临长期低估的不利局面,从公司自身估值角度来看,近10年来,远大医药的平均估值为18.52倍,最高达到39.71倍,而目前估值仅仅12.8倍,处于近10年的估值底部。不仅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亟待释放,随着公司创新产品步入商业化和收获期,其商业价值将面临市场的重估。
展望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充分发掘在研管线的潜力,随着在研产品覆盖适应症的不断扩充,核心产品商业化的不断推进,有望惠及更多的患者,并在提升优质创新药物可及性的同时,也将为公司本身带来更高的市场和投资价值。
(文章来源:智通财经网)
文章来源:智通财经网